白塞氏病,又称口腔肉芽肿病、早期病变系红斑型、以口腔黏膜病变为主的慢性、复发性、非传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免疫性疾病。它主要表现在口腔黏膜上,但也可以波及到身体其他部位。
通常情况下,白塞氏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人,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但实际上,任何年龄任何性别都有可能患上此病。此病的发病原因不清楚,但都与免疫系统有关。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比如基因、环境、感染等。
白塞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口腔黏膜病变。最初的症状是在口腔内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小斑点,这些斑点周围是红色的基底,常位于口腔黏膜下唇内侧、舌边缘、颊黏膜等处。这些斑点会逐渐增多并汇聚成团,形成直径1-2厘米的肉芽肿样肿块。肿块周围的基底呈现出镶嵌状或结节状,表面覆盖着灰白色的渗出物和溃疡。这些肉芽肿块可以持续几天到数周不等,然后会消退,其间可伴有剧烈的疼痛、灼热感、异味、口臭、嗳气、口干、咀嚼困难等症状。在某些情况下,白塞氏病还可以引起类风湿关节炎、消化系统症状等全身症状。
白塞氏病的确切治疗方法仍然没有摸清,因为其本质上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目前大多数的治疗方法是针对其自身免疫病理反应的。对于轻度和中度病例,口腔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减轻口腔病变。对于重度病例,激素和其他抗炎药物也被广泛应用。此外,病人应遵循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就诊,并根据医生的指导移除患处,以防止病情复发。值得注意的是,白塞氏病不能通过感染而传播,但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