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体积占总血容积的百分比。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压积在 0.19%-0.39% 之间,血小板的体积可以通过血常规中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等指标来测定。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成分,它在人体内负责止血和凝血,维持血液正常循环。如果血小板的数量或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血液的流动和凝固,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本文将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两个方面讨论血小板压积偏低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数量不足
1. 肝脏疾病:肝脏是体内合成凝血因子和维生素K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是血小板的产生和贮存地。如果肝脏受损或患有肝病,就会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例如,肝硬化、肝炎、肝癌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迅速被消耗,影响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导致出血等问题。
2. 骨髓疾病:骨髓是人体内产生血细胞和血小板的重要组织,如果骨髓发生病变或受到损伤,例如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就会直接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导致血小板压积偏低。
3.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或化疗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奥美拉唑、青霉素、抗生素、链霉素、铜绿假单胞菌多糖、甲磺酸乙酰胺、氨甲环酸等,都会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导致血小板压积偏低。此外,长期食用粗粮、生冷食物等营养不良、食欲不振,也会影响血小板的正常生成和数量。
二、血小板功能异常
除了血小板数量不足外,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异常也会导致血小板压积偏低。
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受损,表现为出血倾向等症状。该病好发于青壮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称为脾功能亢进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血小板,同时也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使得血小板被迅速消耗和破坏,导致严重的出血和血栓疾病,病情进展急剧,病死率高。
3. 过敏性紫癜:该病是一种过敏反应性疾病,患者对某些药物、食物或病毒感染等过敏反应后,会出现皮肤瘀斑、瘙痒、呼吸困难、低血压等表现,同时也会影响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导致血小板压积偏低,出现出血症状。
总结而言,血小板压积偏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指标,其原因有多种,涉及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两个方面。对于血小板压积偏低的患者,应根据详细病史、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合理判断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特别是对于一些原因不明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尽早转诊到大型医疗中心接受专业、综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