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是指当车辆或驾驶人在交通事故中有责任或负有义务的情况下,逃离现场或拒不报警、扭捏证据等行为,导致后续调查、赔偿等工作难以进行的行为。肇事逃逸是一种违法行为,既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和公共秩序,也违反了道德和社会公德。
在法律上,只有当交通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肇事逃逸才被视作犯罪行为。肇事逃逸应区分为主动逃逸和被动逃逸两种情况。
1. 主动逃逸:是指车辆或驾驶人在交通事故后故意隐匿车辆或逃避责任。主动逃逸涉嫌犯罪,其负有的法律责任与交通肇事罪相同。
2. 被动逃逸:是指车辆或驾驶人虽未主动逃逸,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履行报案、报名义务,导致交通局部警情等无法及时得到处理。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被视为肇事逃逸呢?下面我们有几个相关定义。
1. 未立即停车。任何交通事故中,当事人都应立即停车并查看事故情况。如果短时间内无法确定情况,也应在路边等候交警到场处理,并保证现场不受影响,不妨碍其他车辆通行。
2. 拒绝向调查人员提供个人信息。交通事故中,当事人应主动向调查人员提供个人信息等必要信息。如果故意拒绝、夹带注释、造成调查难度或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被视为肇事逃逸。
3. 不报警、不立案。交通事故中,当事人有义务报警、立案,由交警或公安部门处理,这也是为了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
4. 改变场景或消灭证据。任何交通事故中,当事人都不得随意改变事故现场和证据,包括拖移车辆、摆弄轮胎印、拦截出现目击证人等行为,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事故责任的认定。
总之,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及时报警、停车等,主动履行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对他人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尊重。肇事逃逸不仅违法,也是道德败坏的行为。交通事故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我们应该共同呼吁,秉持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精神,维护交通秩序,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